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新北泰山巖斷檐升箭口屋頂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頂泰山巖主體建築的平面佈局屬於兩落兩廊及兩護龍之建築格局,兩落即三川門與正殿,兩廊即連接三川門與正殿的廊道,廊道設隔牆,兩護龍即是左右護室,兩側護龍與中軸的正殿、三川門共設置四個過水廊相連,建築左右對稱。本照片為班馬傳媒於2019年製作與匠同行:臺灣傳統建築匠師專訪系列時拍攝。 主體建築前方設置前埕。 頂泰山巖的結構牆體均採磚石造,建築構造為抬樑式構造及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混合,三川面寬三開間,三川門的牆面以石材組成,前檐柱為一柱單龍盤柱,後檐柱為花鳥柱,屋頂採斷檐升箭口的型式,明間屋頂高於次間屋頂,屋架進深共十一架,屋頂鋪設素燒筒板瓦,屋脊為翹脊,脊線彎曲、高聳,屋脊佈滿剪黏。 正殿面寬三開間,作不裝設門扇之敞廳式,屋頂採雙坡式,前後用五柱,前面二柱構成部口,檐口構架為一通疊斗柱棟架,疊斗柱頂起捲棚頂的雙脊檁,中央點金柱棟架架內採三通五瓜疊斗式,全部進深共十五架, 頂泰山巖最為人所樂道的是廟宇的木雕和石雕都非常講究,石雕為日治昭和8年至日治昭和10年所雕鑿,這時期的臺灣廟宇建築開始在柱子上裝飾西洋柱式的柱頭,然而頂泰山巖並未見到。 日治明治39年經臺灣總督府核准進行重修,至日治明治40年(西元1907年)竣工,日治昭和7年再次整修,重修工程至日治昭和10年竣工,這次重修委請陳應彬主持,並添置了日式石燈籠。 民國64年增建左右廂房,民國81年拆除廟前階梯、駁坎,並將左右廂房改建為鐘鼓樓,民國94年進行古蹟修復,民國97年竣工。 陳應彬是出身台灣的大木匠師,清同治三年生於現在新北中和區、他的父親陳井泉和家族中不少長輩都是木匠。明治四十一年,四十四歲的陳應彬主持北港朝天宮的重建,之後他陸陸續續修築了大稻埕慈聖宮、朴子配天宮、貢寮澳底仁和宮、豐原慈濟宮、臺中旱溪樂成宮、臺北保安宮、木柵指南宮…等寺廟。其中尤以媽祖廟最多,所以也被奉為專修媽祖廟的匠師。由於日本統治台灣以後,許多原本來自大陸的唐山大木匠師都回去福建或廣東的故鄉,陳應彬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建築特色和風格,加上其長子己堂、次子己元,和幾位有名的徒弟像是廖石成、黃龜理共同構成一派匠師的系統,一般都稱作「彬司派」。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