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東勢鎮志-教育志、文化志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回顧東勢鎮,始於原住民泰雅魯族聚居之地,乾隆十二年時,先民從大陸移臺,落腳石岡庄,其後漸越過大甲溪東移至今東勢,大甲溪右岸拓墾始開始,由於先民係廣東客家族系居多,本性勤儉、勇敢,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雖與原住民衝突迭起,本性和睦,克服困難,終成小街市-匠寮街。光緒十三年設置東勢角撫墾局,遂後臺灣割讓給日本,行政區域歷經更易,至民國三十五年一月,廢除日本設立之制度,改名東勢鎮迄今。緬懷先人艱難辛苦締造之功,滄桑經歷,儘多語焉不詳,雖地靈人傑,人才輩出,近二百年先民社會生活記載。 散存雜陳,綜合成志,尚付闕如,不得以窺全貌,有識之士莫不引以為憾,翹首期待。 本志經成立「東勢鎮志編輯委員會」,並敦聘臺中縣志特約編纂之文獻專家陳炎正先生總其成,歷經長時間周諮博採,復蒙鎮內各機關學校鼎力支持,共襄盛舉,完成東勢鎮編志之盛事。 本篇收錄〈教育志〉、〈文化志〉。〈教育志〉記述清代起教育設施之成立與發展,因本地偏遠無縣學,於是由官民捐設學堂作為地方教育之所。日治時期為加強推行皇民化運動,明治31年設立臺中國語傳習所東勢角分教場,光復後因工商急速發展,學童人數遽增,故設有多所各級學校,推展教育工作;〈文化志〉記述原住民傳統文化,本地漢人入墾前為泰雅族及平埔族之活動範圍,其社會制度為有別於漢人文化的部落制度,平埔族歷經外來勢力統制及大規模遷徙後,現已漢化,部落制度已不復見,而漢人社會之建立則依循中國傳統宗族組織以血緣關係為重。此外,本地漢人以客籍移民為多,因此祭祀部分,元宵時節的新丁粄比賽,形成本地獨特的習俗。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