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標註雞籠灣」的東亞航海圖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有標註雞籠灣」的東亞航海圖,由荷蘭人繪製,創作時間乃17世紀初期。雞籠灣,在海權時代中的地理位置,荷西時期稱Quelangh,能阻礙東北季風(地形上有社寮島屏障東北)的天然港灣地形、與其「位置」,是雞籠灣成為早期兵家必爭之地的原因。     屹立臺灣頭的雞籠港(今基隆港),為一深水良港,良港又等於貿易紅利。攤開東亞航海圖,朝這個深水良港,放射狀地劃個左弧線,北達日本、左達中國,南達菲律賓群島,這條弧線,又等於當時大航海時代下的「亞洲貿易全景」。     當時,有22艘滿載貨物的西班牙商船、同時進雞籠港灣的風光紀錄。1642年,春夏之際,西南季風由臺灣南岸婆娑北上,荷蘭艦隊整裝待發,勢取這片北臺灣僅有的天然深水灣澳。     從此,港灣成了強權你爭我奪的戰場,而此時漢人開拓的足跡,尚未踏進雞籠灣。直至1723年(雍正元年),才有中國漳州人沿著八里、金山一帶,移居至灣澳西岸、牛稠港虎仔山腳,慢慢地,才在灣南闢建市街,稱「崁仔頂街」;根據《百年基隆港專輯》一書敘述,這也是雞籠灣澳的第1條漢人市街。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