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六龜光照試驗照片系列3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此為橫式有白色邊框的黑白照片,畫面中央可見若干圓筒網狀物以固定間距排列於戶外地面,一人立於其間,很可能是林業試驗所(以下簡稱林試所)第一任所長林渭訪(任期為1945-1965年),其身旁豎有一根長柱狀物體;後景則有一畦畦相互平行的土堆,應為苗圃。 該照片收藏於林試所標本館內,原先應裝於一上頭寫有「六龜光照試驗」文字的紙袋中。經查林試所於1940-1950年代刊出的《臺灣省林業試驗所報告》,發現其中有三篇試驗報告的主題皆涉於光度對針葉樹生長之影響,即試圖透過試驗研究來了解植物的需光度或耐蔭性。值得注意的是,這三項試驗計畫都是由時任所長林渭訪所主持,並以六龜金雞納試驗場(即今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作為主要試驗區。因此不難猜測,該照片所攝活動,很可能便是那段時期所進行的光度試驗過程之相關記錄。 根據林渭訪等人於1959年8月發表的〈不同海拔上各種光度對於肖楠幼苗生長之關係研究〉,可知林渭訪在跟隨國民政府來臺前,即在福建省研究院農林研究所展開光度與杉木生長的相關試驗。戰後,林渭訪奉命執掌林試所,陸續主持了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紅檜(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肖楠(Libocedrus formosana)、臺灣五葉松(Pinus morrisonicola)等多種針葉樹的光度試驗研究,且過程中採用的研究工具「光罩」,皆是沿用並改良其在福建時期的設計。 照片中的圓筒網狀物即為光罩,乃是以竹篾編織而成,其透光度由所織就的網眼大小決定。以該篇研究報告為例,即依光罩的網眼(文中稱其為「通光方格眼」)面積,分成八級光度。當研究人員將網眼大小各異的光罩覆蓋於受測植株之上,經一段特間,便能測得該植物生長所需的最適宜光度。此外,由於光照強弱又會進一步影響氣溫、濕度、地溫等微氣候因子,研究人員亦會於試區架設相關儀器以檢測這些氣象因子隨光度的變化;推測照片中的長柱狀物體即為檢測儀器之一。 這類光度試驗研究,是林務單位用來改善重要經濟樹種其育苗造林方針的參考依據,希望藉此提升林業產值。《臺灣省林業試驗所通訊》1960年11月刊出的15週年紀念特刊中,特別提及上述研究論文為臺灣首度發表於「世界森林學會議」(World Forestry Congress)的重要研究成果,足見該研究在當時應具有一定前瞻性與影響力。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