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洪圳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紅圳,又稱洪圳。自荷蘭統治時期開始,台灣的土地上就被劃出一條條分隔原漢族群的國境線,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土牛紅線」,這是清代臺灣自南而北陸續劃定的幾條國境線。康熙61年(1722)朱一貴事件後,決定以「唯立石禁入番地」隔絕原民和漢人。至乾隆年間變成劃分漢民、「熟番」、「生番」的界限。最初在原民出沒處立石為界,後以山溪為界,無山溪處,一律挑溝堆土,以分界限。界限的土堆,形如臥牛,故稱土牛;所挖掘的深溝,則稱為土牛溝。第一張劃界地圖使用紅線標示番界,因而習稱紅線,以指稱地圖上無形的番界,以土牛代表地形上有形之界限,二者合稱土牛紅線。洪圳是乾隆6年(1741)由知母六與漢人合作開鑿,特徵是寬大深,頗為符合史料記載的「深六尺,闊一丈二尺」。由於台灣人習慣將「溪」稱「圳」,紅圳可能原來是土牛紅線上的一條溪流,被改造成水圳。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