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漢人入墾初期的生產活動與水利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新莊在尚未有大型水利設施興建前(1763年以前)主要的灌溉水源為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埤塘,與水圳不同的是埤的水源不穩定,主要依靠雨水或天然溪流補充,若天旱無雨就有缺水的危機,所以只能進行收穫有限的旱作,無法從事大規模的集約式稻作,在劉世昌與武朥灣社的合約字中提及﹕「但契界內,尚有中塭、舊塭,其中塭田,番收旱租,傳收水租」,其中的塭也是一種用來灌溉的埤塘,由其供應水源的田地稱為塭田,至今新莊上有新塭、塭仔底、舊塭等地名,即可證明新莊曾有為數不少的埤塘。此外在今蘆洲一帶還有俗稱溜池的埤塘,這種埤塘主要是昔日沼澤地帶的凹陷殘跡,為昔日農民在低漥處築堤引水,已備久旱不雨的不時之需。以及透過1904年繪製的後村圳灌溉區埤塘分布圖可發現在今泰山區的草皮面積極為廣闊,而此時後村圳已通水141年,由此可知新莊平原在未有大型水利設施興建前埤塘是作為農民灌溉用水的重要存在,甚至在水圳通水後多年仍是作為輔助灌溉的角色存在。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