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新莊平原的生命線-後村圳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清治時期,永安陂(張厝圳)、萬安陂(劉厝圳)及草埤為各地主所擁有,永安陂與萬安陂,源頭、圳道互相重疊,地勢平緩水流緩慢,加上洪水頻仍,常有圳道破損,常造成爭水紛爭,訴訟、械鬥不斷<br>日據初期,張厝圳及劉厝圳由於圳主管理上的怠惰、埤圳產權不明,水租權繁雜,圳道日漸淤積,遇洪災致圳道破損圳主更互相推諉責任,而致灌溉不利,農作減產,臺灣總督府整頓合併兩圳道溝渠以讓農作物產量增加,於1909年合併張厝圳、劉厝圳及草埤,改稱為「公共埤圳後村圳」由臺北廳長擔任管理者,官方正式取得後村圳的經營管理權,公權力深入後村圳的水利運作。<br>為了擴大墾耕面積,在大嵙崁溪最上游的石門,挖掘桃園大圳取水,1925年通水之後,灌溉整個桃園地區,因桃園大圳過度取水,而造成下游後村圳無水可用的窘境,以致搶水事件不斷發生。<br>1964年石門水庫建置啟用,再加上人口陸續進駐台北縣,原本灌溉用的後村圳慢慢轉變成排水溝渠,而漸漸變成歷史。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