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我心「巷」往許家村(二)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山伯公:<br>位於溝仔墘西南側的小丘,許家村真靈殿對面區域。為昔日許家村民募葬地。此因下社西宅房長房許山死後埋葬在此,故下社其他各房後裔,乃尊稱此地區為「山伯公」。許家村真靈殿民國62年改建時,潭邊才子歐天錫即以此地名創作楹聯一副:「許地廻環佛火爭輝山伯月 家村坐鎮鐘聲響達水湄潮」。<br>山寮:<br>位於山伯公的南側,昔日曾在此山丘建築柴寮,故名為「山寮」。<br>灰窯腳:<br>位於山尾南側,昔日在山尾南邊曾經設窯燒製石灰,此地即在灰窯的邊緣,故稱為「灰窯腳」。清咸豐年間,村民許賀自高雄引進石灰業,並帶動澎湖石灰業的發展。燒製石灰的材料多取自許家村海邊潮間帶所產的貝類、螺類或向外地收購。自許賀創立第一個石灰窯到二次戰後初期,許家村有數座灰窯,分別為許丁蒼、許朝騰、許慎己與許丕八等人所有。戰後,建材業的革命,水泥工業興起,迫使灰窯業者的經營每況愈下,許家村最後一口石灰窯於民國56年前後停止運作。由於製造石灰辛苦又有危險性,因此,許家村有一句俗諺:「燒灰錢,祖先不敢得」,意指燒灰十分辛苦,祖先在天之靈看了也不忍心。<br>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