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春仔花工藝之家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2009年,將數十年人生奉獻於纏花工藝的陳惠美老師認為,春仔花需要個家,遂在宜蘭縣五結鄉創立了春仔花工藝之家,2013年開放參觀。而纏花工藝(春仔花)在2010年5月26日獲宜蘭縣政府登錄公告為宜蘭縣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類。2012年受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選拔為「臺灣工藝之家」。陳惠美老師亦在2019年獲文化部文化部登錄為我國無形文化資產纏花(春仔花)工藝技藝保存者。 走進陳惠美老師創立的春仔花工藝之家,會先看到授課、展示與販售區,再往裡頭走,則可看見皮藝和春仔花的各式作品。陳老師每年開設三門課,每門為期三個月,老師會依據當年度教學狀況,決定應開設何種程度階段的課程。 古法的纏花,必須先製作胎體、分絲線,再施以恰到好處的勁兒,反覆纏繞包裹,直至整體塑形完成,故稱「纏」花。此外,纏花又稱作「春仔花」,因台語的「春」音同「賰」(tshun,剩下之意),含有「年年有餘」之吉祥意涵。用於嫁娶的傳統樣式,依照習俗,共有12種不同樣式的花形,新娘會佩戴有「多子多孫」象徵的石榴,其餘女眷則依身份配戴相對應之樣式。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科技日益進步下,傳統工藝逐漸被便宜的塑膠製品取代,若不是陳老師,懇求無私的謝陳愛玉阿嬤傾囊相授,這項手藝大概早已消失在時代洪流裡。 若要延續傳統,勢必得與時俱進,奠基於傳統手路與樣式,陳老師創造老傳統的新風貌,開發更多纏花工藝品,讓春仔花以華麗的姿態,重新走入人們的生活中。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