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清朝前期發展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直到1709年清康熙48年,中國福建省漢人陳賴章墾號,集資向台北平埔原住民族社承租購地,帶動大量漢移民渡海來台進入台北盆地開墾,由淡水河兩岸擴大沿伸,而水運方便的基隆河,在清乾隆年間,開拓的腳步也由下游朝東往中上游而上,下游西岸社子島大龍峒、圓山一帶由泉州同安漢人所拓,北岸士林地區內湖地區由漳州漢人所拓。而泉州安溪漢人拓墾,則由南岸的松山、南港及上游汐止、六堵、七堵、八堵、暖暖、瑞芳至平溪兩岸的全部山谷地。 由1770年乾隆35年八堵番契中,對基隆河中上游有其文獻記載: 乾隆八堵番契 立杜賣盡根契,北港等社通事昇舉,金包里社土目甘望雲,大圭籠社土目利加力,三貂社土目大腳準等,承祖遺下,有鹿場一所,土名蜂仔峙,緣界內被鄰番引佃開墾,經控訴還在案,併與鄰番定界,立約分收,各受有憑。舉等僉議:三社均乏口糧。不若將林埔依例招墾,年收多寡租稅,三社均收,分給口糧,免被侵越控究。玆有蕭秉忠前來給墾,時酒禮銀完足。就界內圭籠港仔口八堵庄,踏出林埔一所;東至暖暖溪,西至石厝坑,南至山頂盡水流內,北至大溪,四至明白為界;付秉忠前來開墾,永遠為業。議定三年之內免稅,三年之外,所收五榖一九五抽的。其築陂開圳,佃人自理,至庄內防守保固,不虞,及口角什事,佃人自行設法調理相安,不得干連業主。此係二比甘愿,各無反悔。今欲有憑,立杜賣盡根契一氏,付執為炤。即日三社收過酒禮銀完足在炤,乾隆三十五年七月 日立杜賣盡根契 分府宋 給北港等社通事昇舉記分府宋 金包里社土目甘望雲記 分府宋 大圭籠社土目利加力記分府宋 三貂社土目大腳準記 從本買賣契文得知,這以七堵、暖暖區廣大河溪岸未開發新埔地,涵蓋到基隆河上游的瑞芳、平溪一帶。 當時北台灣所設的竹塹淡水廳,在淡北台北平原之基隆河下游地帶,南岸編屬大佳臘堡、北岸編屬芝蘭堡,松山以東之中游地帶、汐止至暖暖瑞芳屬石碇堡,最後開墾的上游地平溪地區,也編入其堡域。 在1796年清嘉慶元年,漳州漢人吳沙已由三貂地區(現貢寮、雙溪)進入宜蘭開拓。隔不久清朝政府也闢建由台北平原到宜蘭的淡蘭入山官道,經基隆河沿岸路現松山饒河街建錫口街,繁榮商集己有小蘇州之稱。至嘉慶17年(1812年),台北通噶瑪蘭廳(宜蘭)官道暢通,經錫口街,官府設舖遞站,派駐舖司一名,舖兵四名。 也設錫口河渡;官民合作經營帆渡船一艘,由錫口起至基隆暖暖區止,往來行人走東岸或西岸,或坐駁船,視天之晴雨,順潮流水之大小為準。而當時錫口街往南港處設有座木橋過溪溝。道光八年,淡水廳同知李慎彝和錫口街總理杜振榮等捐自貲砌建石橋,道光十二年再重修。 當時的錫口庄街,慈祐宮一帶俗稱頂街最為熱鬧,尤其是慈祐宮到渡船口,船隻經駛基隆河至此卸貨,再運送至附近地區。而街道(現饒河街)是淡蘭官道必經之路,在東面有草店仔(現八德路四段829巷口一帶),搭蓋有草寮店舖數間。西北面有牛車埔、里族(里族舊社地,現南松山撫遠街至民權大橋下南面),塔塔悠(塔塔悠舊社地,後來分為頂塔悠、下塔悠),現民權大橋下北面莊敬里為頂塔悠;西面精忠里含松山機場地為下塔悠。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