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大稻埕碼頭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照片為位於淡水河第五號疏散門(簡稱第五水門)外的大稻埕碼頭。 大稻埕碼頭為淡水河系最後一個可停泊稱為「䑸」的唐山帆船的內河河港。具有三船桅以下的古帆船,稱老閘船,俗稱戎克船。清朝初年,漢人開始進入臺北盆地時,搭乘「䑸」可直達地勢較高的新莊,並以板橋與新莊為根據地,向東墾植,但不久的時間因淡水河水位下降與河道淤積,新莊即無法再靠岸停泊,而改以艋舺為停靠據點,也造就艋舺成為全臺三大港之一。大約在1860年代左右,艋舺也無法直接停靠唐山帆船,加以頂下郊拚及大稻埕崛起,唐山帆船因此停泊大稻埕,促使大稻埕在1870年以後,成為淡水河最大也是最後一個內河港。但不久之後,大稻埕碼頭亦無法停泊唐山帆船,「䑸」只能停靠在河道中,依賴小船(俗成「紅頭船」)接駁。隨後因中法戰爭,巡撫劉銘傳在淡水河出海口河道中,以沉船阻止法國艦隊溯流進入臺北,導致淡水河內河河運與淡水港口機能漸失,加上鐵路建設的發展,茶葉外銷改由基隆為出口港,大稻埕碼頭遂歸於平淡。 依據1901年「博文堂」出版的「改正台北市街道全圖」所示,早期的大稻埕碼頭在第三水門與臺北大橋之間,而現今之大稻埕碼頭,即目前的碼頭位置,大致與當年「淡水型小蒸汽船出航所」相當。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