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日據初期以前淡水河河運茶葉集散圖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為日據初期以前淡水河河運茶葉集散圖,照片中以茶葉圖象表示生產區生產之作物。各區生產之茶葉先行集中後,再送至大稻埕後外銷外銷。 日據初期以前,臺北盆地的中央區域,大部分仍為沼澤地,河道縱橫,陸路交通不便,淡水河系河運相對的便捷。當時的茶葉運輸即利用淡水河及其支流,將茶葉運送至大稻埕併堆、加工與精製後,再由滬尾港出口。 淡水河有三大支流,大漢溪、新店溪與基隆河。最大支流為古稱大嵙崁溪的大漢溪,河船可溯至龍潭三坑渡口,大溪與龍潭地區以南的茶葉通常在大溪裝船;大漢溪之支流是三峽河,可行船至三角湧(目前的三峽),碼頭位於三峽祖師廟前,是三峽地區茶上船的地點。基隆河因水量充沛,流量穩定,西方人初期探勘時,認為是淡水河系主流,故19世紀以前的地圖,常稱之為淡水河。蒸汽小輪由基隆河可達汐止(古名鹿窟),河船可達暖暖,可將基隆、汐止、內湖、南港、士林、北投等地的茶葉運出至大稻埕。新店溪主流河船可至曲尺,茶葉在新店區集中後送至大稻埕。新店溪支流景美溪,河船可至深坑與石碇,深坑碼頭位於深坑老街頭,是重要的茶葉集散點,運出深坑、石碇、坪林,甚至遠達宜蘭的茶葉。而淡水河下游,包含淡水、三芝、八里、林口等地的茶葉,也溯溪送至大稻埕。這些茶葉在大稻埕併堆、精製與加工後,製成商品,再以戎克船裝載,賣到中國大陸,或運到滬尾港,用遠洋商船,外銷至歐洲與美國。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