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西元1895年的大稻埕地圖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台灣茶葉學會刊印「國家文化記憶庫-以茶文化途徑提昇茶產業計畫」期末報告中,引用刊載於N.J.P. Alsford 所著,2010(民國99)年發行《The Witnessed Account of British Resident – John Dodd at Tamsiu》一書,由南天書局魏德文先生提供的地圖。本圖為西元1895年(日明治28年,清光緒21年)7月(馬關條約生效後2個月)的臺北市街圖北半部。 本圖似乎是臺北最早的實測地圖,圖中可明顯看到臺北城以北,仍然是水道與街區交錯,清晰可見護城河有兩條通往淡水河的河道。兩條河道流入淡水河的地點,位於南方的河道(應是目前的忠孝西路)幾乎筆直向西,約在今忠孝抽水站附近匯入淡水河;北邊的河道(今西寧北路)穿過大稻埕,在今六館抽水站附近匯入淡水河。依1897年臺灣總督府告示地22號,南方河道以南屬於艋舺,以北屬於大稻埕。兩條河道其實在地圖上沒有名稱,但兩河道間,靠近淡水河有河溝頭街(今西寧北路段),所以向北河道稱為河溝頭。當年兩條河道均可行船,臺北城所使用的建材幾乎都是利用這兩條河道運至城牆旁,其中向北的河溝頭更是茶葉運輸的重要管道。劉銘傳巡撫在1884來臺後,為改善大稻埕衛生,建明溝排水系統,將大稻埕民生汙水經河溝頭排入淡水河。日據初期,河溝頭更是臺北市重要的汙水排放系統,1919年河溝頭地下化,地上成為寧夏南北路。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