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西元1905年「臺北全市街市區改正」圖中的大稻埕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圖為1905年「臺北全市街市區改正」的大稻埕都市計畫街道圖。 日本占領臺灣後,在1889年(日明治32年)順應縱貫鐵路改道,必須辦理臺北城內的都市計畫(「城內市區改正」)。1905年(明治38年10月7日),臺北廳第199號告示公佈,辦理臺北市區改正,成為預定人口十五萬之臺北都市計畫。 當時大稻埕與艋舺為全臺第二及第三都會區,人口合計超過7萬人。當時之街道計畫,與現今道路系統已相當接近。在大稻埕沿淡水河開設今環河北路,河溝頭上變成西寧北路,南北向由西向東有延平北路、重慶北路,太原路、承德路,不過塔城街與重慶南北路尚未與城區道路連通。規畫中的環河北路緊臨河道路,目前已離河甚遠。東西向道路則有今鄭州路、長安西路、天水路、南京西路、民生西路。大稻埕區域內與邊緣的河道、護城河與陂塘,包含河頭溝、雙連陂等,均已消失。事實上,在清末到日據初期,河溝頭已是大稻埕居家汙水排水道,且運輸功能漸失,於1919年地下化;雙連埤也逐年填平,1916年後幾已消失。圖片下載自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