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二林第一公有零售市場洪氏布莊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1953年臺灣開始實施第一期四年經建計畫的進口替代經濟發展政策,美國提供美援資金與物資。物資部份棉花佔了兩成,美援的棉花供應推動臺灣在1950年代棉紡業的快速發展,1950年臺灣只有200家棉布廠。1953年,已有1228家棉紡織廠,棉布已能自給自足(陳介英,2005)。1980年代,臺灣紡織業廠商數成長快速,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在1987年的極盛時期也有1,942家廠商。1987年的新臺幣升值應是導致臺灣紡織業的成本大增,生存競爭困難的關鍵因素。 洪氏布莊第二代老闆自有印象以來,在二林第一公有零售市場經營的2號攤位周邊,整條巷弄都是經營布行。1960至1970年代,早上六、七點就開門營業,開市後常工作到沒有吃午餐的時間,每間布行生意都很好。農業社會因為家中各項事物都需要大量人力,一個家庭少則六、七個小孩,多則達十幾個,很少出外就職,祖孫加起來就多達幾十個人,因此買布的數量都不會太少。以前買布匹時,都不會計算要買幾尺長的布,時常買一整捲。早期不會太講究衣服花色,只求有衣服穿,男生的衣物多為深色或素面布料,女生的衣物為淺色有花樣的布料。 成衣業盛行後,逐漸沒有客人訂做衣服,洪氏布莊到了2005年,就沒有再批新布料販售。洪氏布莊四層展示架,三分之一擺放雜物,最上層擺放已售出布匹的包裝木材,展示架上僅剩一半的面積放置先前仍未販售的布料。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