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烏日區溪尾里舊渡口位置(溪尾寮連接喀哩)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臺中市烏日區溪尾里舊稱「溪尾寮」,位於烏溪與貓羅溪匯流之處,地勢上受到烏溪與貓羅溪左右包夾,形成三面環水的特殊地理環境。 目前,溪尾里仰賴溪尾大橋(2016年啟用)與溪尾二橋(2021年啟用)連結臺中與彰化,但在日治時期至1970年代中葉,溪尾里民渡溪進出,主要仰賴竹筏與竹橋,當時在烏溪岸邊與貓羅溪岸邊均設置有渡口。 根據擺渡人林權吉先生口述,烏溪一側的渡口,約在1949年前後,開始由烏日鄉公所經費支持,聘僱專門的「擺渡人」,免費接駁「溪尾寮」與「喀哩」間的鄉民渡溪。由於每年雨季大水後,烏溪內的沙洲與支流常變化無定,所以沒有設置固定式的碼頭,而是由擺渡人依每季水勢與沙洲位置,挑選合適的位置設置渡口擺渡。若條件允許,渡口位置大多設置在「牛羅崁」處的堤防外側。 擺渡人向鄉公所領取經費,除擺渡薪資外,尚且包含竹筏、竹橋原料、製作與維護費用,豐水期以竹筏載客,分為三站(溪尾寮、河道沙洲、喀哩),各備有一艘竹筏載客,每趟僅能載運三至四名乘客。載客時間依天候調整,大約是上午七點至下午五、六點。枯水期則於淺水處架設竹橋連結沙洲,供鄉民步行通過,用這種方式連結烏溪兩岸。 1969年,第二代大度橋新建啟用,烏日鄉公所開始考慮溪尾里渡口的存廢,擺渡人亦由三名縮減至一名,至1970年代中葉停止聘僱擺渡人,溪尾里烏溪渡口也隨之走入歷史。現今,由於堤防外增設蛇籠工程,疏導水流離岸以保護堤防,故溪水距離堤防甚遠,臨水的渡口景觀已不復得見。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