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福豐盛古宅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林信善公派下自遷臺後初抵濁水溪旁湳仔區域開墾,後因濁水溪水災(明治31年、1898年)造成家園受損,故舉家遷移至三汴頭發展。林家遷至三汴頭後派下各房皆勤奮務農,子孫繁衍,於第四代分家;由長房林茂盛續留公廳,其餘派下二、四、五房皆在周圍獨立起建新居。昭和元年(丙寅年、1926年)第四代五房林誦獨資興建五開間自宅,堂號「福豐盛」係源自林家公廳護龍「福盛堂」、「福源堂」之意;昭和8年(癸酉年、1933年),將昭和元年所建之五開間宅邸拆遷移至後方(今「末進」、後落),原公廳位置(仍採用原分金線)再新建七開間三合院,即今雲林縣莿桐鄉林宅傳統閩南式三合院建築主體,雅稱「福豐盛」。 戰後,福豐盛於民國62年(1973年)於兩側護龍分別增建廚房及牛寮,建物仍維持初建格局,未有太多變動,迄今林誦子孫仍然居住於此,旅居在外的家族成員仍會定期返回進行家族聚會,家族關係融洽。然而,福豐盛經歷民國75年(1986年)韋恩颱風災損、民國88年(1999年)九二一震害,及建築物材料老化等破壞,目視可見牆面龜裂、柱樑蟲害、屋瓦風化漏水等建物損壞狀況。 福豐盛建築「具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具建築史及技術史之價值、亦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之特色」,福豐盛除了建築構造特色外,建物堵板還保留柯煥章及陳登科等大師彩繪作品原貌;此外,水車堵及屋脊上剪黏人物及神獸儀態生動,工藝表現亦令人驚艷;建物牆體上釘有戶長林福全與林也棟戶牌、舊有房屋稅籍牌,紀錄林氏族人在該土地上生活痕跡。福豐盛號、開基祖厝、四房厝等林氏宗族傳統建築皆保存迄今,這些建築物表現在一定的時間性與空間性的架構下,具體說明三汴頭聚落之歷史變遷過程,亦彰顯該區域某時代記憶內涵。 公益與公共價值 「福豐盛」傳統閩南式三合院長期扮演地方文化資產表率角色,如民國 92 年(2003 年)8 月中國時報〈古厝 老街 古樹 人間瑰寶〉即以大篇幅文章及照片 報導;此次受「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補助修繕」,必要配合於承諾保 存 10 年內,保存及愛護老建築(即進行文化保存),且不因所有權轉移而受到 影響;而在文化保存目的下,配合社區/地方政府進行文化活動、做為社區文化 據點、供公眾使用、或其他有助文化創新發展使用。 在此概念下,修復後將提供公眾使用且未設置其他封閉性設施,將以兩個主軸來推動再生利用規劃,以達到公益性與公共性之目的。 (一)產業轉型升級 規劃作為義和村「茂盛有機農場」、「大美楊桃園區」結合進行生態休閒農業的 活動據點並推廣精緻農業,讓食的安全可以讓民眾廣知,亦可以形塑地方創生 的產業策略。 (二)文化資產的傳承推廣 提供右護龍與前埕空間做為公益性與公共性場域,配合地方創生計畫,納入該 地區觀光源以帶動觀光產業,並在未來有限經費下,建置古厝視聽室,提供古 厝歷史文物展覽與維護過程紀錄影片觀賞。此外,整合地方環境教育,結盟鄰 近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等兩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建築與室內設計 系、創意生活系所,進行莿桐鄉地理文史與林氏家族建物修繕技術傳承,同步 進行傳統技術傳承之規劃;鼓勵學子透過身體力行的方式感受文化資產建築史 及技術史之價值,並將自我參與過程轉譯陳述導覽,帶動挖掘在地文化底蘊, 形塑地方創生產業策略,凝聚社區聚落意識,展現地景美學並塑造地方自明性。 (三)再生使用之社會效益 位於雲林縣莿桐鄉「福豐盛」傳統閩南式三合院,鄰近林內鄉、古坑鄉係為國 發會地方創生計畫優先推動地區,且又與西螺延平老街、斗六太平大街等街區 相鄰,可發展出街區之區域發展效益、具帶動挖掘在地文化底蘊,形塑地方創生的產業策略,配合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計畫,盤點 在地「地、產、人」的特色資源,以「創意、創新、創業、創生」的策略規劃, 開拓地方深具特色的產業資源,引導優質人才專業服務與回饋故鄉,透過地域、 產業與優秀人才的多元結合,以設計手法加值運用,將可帶動產業發展及地方 文化提升,並能使社區、聚落及偏鄉重新形塑不同以往的風華年代,展現地景 美學並塑造地方自明性。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