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高雄地區刈水香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數百年以前,先民們帶著原鄉的信仰來臺開墾,來到這片素有「福爾摩沙」之稱的美麗島嶼,在臺灣苦難的日子裡,「信仰」成為彼此生活面對困難的重要依憑。而在政局、環境、經濟趨於穩定後,原來用來作為思鄉慰藉的神祇,也逐漸從簡單的草寮改成公厝,甚至裝修成華麗的廟宇。為了彌補長年思鄉的缺憾,以及信仰上的需要,功成名就的回鄉祭祖,或是神明回到祖廟謁火,就成為當時臺灣人生活當中凝聚地方向心力最重要的活動之一。 光緒20年(1894)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清朝割讓臺、澎、金、馬給日本,日本展開對臺逾五十年的統治,直至東亞戰事不斷擴大,直接的阻斷了臺灣與中國在政治、經濟、宗教上的往來,使得臺灣社會,受到莫大的衝擊。當時在宗教上一貫回大陸祖廟謁祖,擷取香火的活動,也遂告終止。 當時社會在政治壓迫下,為了緩和宗教社會在民間產生的衝擊,遂在沿海地區,採用「遙祭」的方式對著海峽彼端的祖廟進行祭拜。而傳統以「香擔」至大陸祖廟,刈取香火的活動,也由海邊以各種方式引火、取水的方式代替,象徵兩岸間的血脈相連,而臺灣各地,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延伸出了各具不同風貌,與不同歷史典故的謁祖祭典活動,安平媽祖上香山、學甲慈濟宮上白礁等。而高雄一帶所盛行的「刈香」,包括揭示活動主要的「進香旗」,都能從所書的文字內容看到「刈香」活動的流變以及不同行政區對於「刈香」概念下的差異,如左楠一帶發展出認為神明的「刈香」如同古時候的「科考」,是神明點兵選將的一種活動,因此除了主辦的宮廟和神祉外,還多會採用擲筊的方式派任「先鋒官」、「監考官」、「主考官」。另一方面也有如燕巢等地,認為神明的「刈香」活動,是透過爐火的點燃取得環境中的「靈氣」或藉此召引五方的兵將,謂之「得炁」。甚至,也有一些地方認為「刈香」是上天派任使者如「欽差官」前來授旨,派任主辦廟宇或神祉施行「代天巡狩」或「綏靖地方」等任務。 但不論其方式為何,這些不同的「刈香」活動都認為,神明在守護地方的過程,都得依賴輔佐祂的天兵神將。而連年的巡狩、綏境、穰災,對於無形的天兵神將,有所命,必有所損。為了確保轄境安寧則需以招兵買馬的方式,進行所謂的「招軍」。用以傳統宗教上的科儀,將無形界中,十方孤魂、陰兵、陰將、轉化昇華為神明麾下的神兵神將,藉此獲得最充足的兵馬糧草。不但具有綏靖地方的涵義,更藉由道教科儀的轉化,使得一般遊走於次空間的孤魂,轉化為協助神祇,守護地方,護衛轄境、為神明分憂解勞的天兵神將。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