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建造寺廟常用的木材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清代臺灣的寺廟建築多用閩粵運來的木材,最普遍的是閩江上游所產的「福杉」。1910年代阿里山鐵路通車後,臺灣的紅檜及扁柏開始登場,成為最好的木材選擇。一座傳統寺廟,各部位所用的木材不同,因而匠師選材是一個大學問。陳應彬高徒廖石成認為「肖楠木」很好,木質細密堅硬,且略具彈性與油性,適合作「大通樑」,而「烏心石」木堅硬,適合作屋簷角樑,因主懸挑出簷。 阿里山、八仙山與太平山皆產檜木,一般指紅檜與扁柏兩種,紅檜色澤較暗,而扁柏呈黃色,臺灣話「松梧」,紋理細密,質地強韌,為優等樑柱木材,臺中林氏宗祠即採用許多,散發出濃厚香味。 臺灣「肖楠」為針葉木,但在平地丘陵可種植,其紋路細密且有油質,木匠操用鉋刀石可以感受它的油性。廖石成所建的淡水清水巖及淡水燕樓李氏宗祠即用「肖楠」,至今仍完好保存。 此外,俗稱「雞油木」的樺木,實為「奎柔木」,它生長在丘陵地,也是優質大木用材。色澤暗,但大都被用在家具上,如「供桌」及「太師椅」及「安眠床」等。 臺灣的樟木也是高級建材,特別是「芳樟」與「牛樟」木紋路彎曲,不易裂,多用在雕刻,例如棟架上的花柴,門窗或神像雕刻。至於迴廊的柱子或屋瓦下面的樑桁,則多採用「福杉」,相傳因泡過海水,變得更硬且不易腐朽,廣為匠師喜用。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