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臺灣總督府
圖片授權聲明 PDM
展品描述
1.《臺灣寫真大觀》編號2之黑白照片,影像內容為臺灣總督府側面全景圖。 2.照片左側貼有說明文字:「(2)臺灣總督府(臺北市) 基隆より約一時間汽車が臺北に近づくも誰しも窓外に聳立する一大高塔を望見するであらう其が本島統治の本源たる總督府の廳舍である。規模雄大にして輪奐の美は行人をして瞠目たらしむるものがある。地上より五層樓高塔まで高さ壹百呎、明治四十五年起工、貳百餘萬圓の巨費を投じ大正八年三月完成せる本島最大の建築物である。前方に莊麗を以て鳴る灣總官邸がある。」(譯:自基隆約一小時的火車車程,接近臺北,可望見窗外聳立的高塔,是本島統治的行政樞紐、總督府的廳舍。其規模之雄偉、美侖美奐,讓路過的行人瞠目讚嘆。由地上到五層樓高塔,高100呎,明治45年興建,投入200多萬圓的巨額,於大正8年3月完工,成為本島最大的建築。前方有宏偉華麗聞名的臺灣總督府官邸。) 3.臺灣總督府,不僅是日治時期臺灣最高的統治機構,也是當時規模最大的建築。日治初期,總督府設置在前清布政使司衙門(今中山堂址附近),直至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在任1906.4-1915.5)才有興建永久性總督府的計劃。1906(明治39)年經過兩次公開的競圖,最後由長野宇平治獲選。該案設計決定後,由森山松之助送往東京修改。建築於1912(明治45)年6月1日動工,並由總督府營繕課監督建造。1915(大正4)年6月25日結構體完成,舉行「上棟」(上樑)儀式。總督府廳舍原預定工程費為日幣150萬圓,後因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物價波動,工程費一再追加。1919(大正8)年3月竣工時,總工程費增加到日幣280萬圓。總督府位臺北盆地的核心,面向東方,象徵朝向旭日。整棟建築物的主體平面呈「日」字形,為五層樓建築物,正面面寬約140公尺、側邊面寬約85公尺,立面充滿文藝復興時期特色,包括柱列、圓拱窗、牛眼窗、羅馬柱、腹柱等;中央塔高約60公尺達十一層樓高,比例呈現近金字塔形。中央高塔及主體均為當時最先進的鋼筋混凝土構造,外牆貼紅色面磚搭配精緻簡潔雕飾與飾帶,塑造出典雅莊嚴的氣勢。1945(昭和20)年5月31日,總督府遭美軍轟炸,造成建築受損。戰後初期,由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修復,並在外觀上做些許的改變,如原本正前方的門廊廳由弧形圓頂屋改為平頂屋。1948(民國37)年底總督府被改稱為介壽館,後又被做為東南軍政長官公署(1949年8月),直到1949(民國38)年12月,改為總統府。
資料來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