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八里第一處有人定居的地點:大坌坑遺址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7,000年前,整個八里平原都還沉在海底下,一群擅長航海的史前民族從亞洲大陸出發,靠季風與洋流向東北航行,來到這處位於大河出海口觀音山北麓的緩斜坡地定居下來。 歷經數千年,平埔族、漢人在這片標高40到70公尺的山坡上開墾,種植花生、地瓜、綠竹筍、柑橘等,也經常挖到陶片、骨骸等。民國47年(1958)6月28日,學者盛清沂先發現這個遺址,民國53年(1964)7月至10月間,由考古學家張光直率領臺大與美國耶魯大學聯合考古隊發掘「T.P.K.」大坌坑遺址。目前在臺灣北海岸、臺北盆地、西南海岸、東海岸和澎湖群島等都已經發現了這個文化的遺址。 國際知名的大坌坑遺址,於民國80年(1991)12月18日公告指定我國第一級古蹟,2006年改指定為「國定遺址」。這裡是八里最早有人定居的地點,更是已知全世界最早的南島語族考古遺址,代表著它可能是臺灣45萬原住民族、以及全世界2億7千萬南島語族的發祥地。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