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外埔區農會九號穀倉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外埔區農會的9號穀倉,於1970年(民國59年)在農糧署補助下,於臺中市外埔區大同里甲后路3段968號開工興建,並於1971年(民國60年)竣工使用,協助稻米公糧收購及儲存。據理事長鄭鏞及總幹事李錦東回憶,當時外埔農會收購及儲存的稻米每年約7000噸,儲存在9號穀倉的約有1000噸。從最初的人工散裝儲存,變成袋裝人工堆疊,後來以輸送帶搬運,所有的工具建築特色、輸送帶及估量儲存量的牆壁測線,都還保留在目前穀倉中,而空間以最大存量為考量的挑高建築,及節省建物重量的檜木屋頂結構,加上擔心水氣進入的小窗戶設計,其空間讓人感受到濃厚的農業歷史文化軌跡,引發對舊空間保存活化利用的價值。 然而隨地方日漸繁榮,農會及倉庫所在位置逐漸都市化,加上儲存空間不足,農民稻穀的運輸進出越來越不方便。因此,外埔農會於1971年(民國60年)10月在郊區興建中山倉庫七棟、碾米廠一間,慢慢將儲存功能轉移至中山倉庫。而本會農業倉庫之9號穀倉則荒蕪許久,有老舊失修、漏水、及損壞等情形,磚牆及天花板結構也劣化嚴重,逐漸剝落影響其使用安全。加上農會已在2020年(民國109年)10月16日獲得國發會輔導會議決議補助,將9號穀倉作為地方創生基地等多功能使用,在進行相關工作推動前,需要就舊建物本身進行修復活化。 本計畫以「臺中市外埔區農會農業倉庫」中的「9號穀倉」作為修復標的,藉由整合農會及專業建築團隊,希冀能夠在面臨老舊穀倉因損壞或拆除,而逐漸失去對地方農業見證之困境下,成為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中,以地方農業史的視角為出發點,積極保存與維護的示範,為臺灣未來相關的農業研究與發展,留下重要的見證與研究資源,並且透過「外埔區農會農業倉庫」的建物整修,讓穀倉連結過去之用途與地方創生的契機,進而使民眾了解外埔農業特色,以吸引不同單位團體合作、或青年人口返鄉的參與。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