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日治時期牛稠港利用船隻運送煤礦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日治時期雞籠牛稠港利用船隻運送煤礦情形」照片,在其中可見許多煤礦工人挑著扁擔,將一籃又一籃的煤礦送到船上,再由船隻出口到其他國家。由蔡英清提供。     基隆煤礦業歷史悠久,可追溯到1626年西班牙人來台,當時已初步開採煤礦作為燃料使用,直到清乾隆年間,為避免挖掘煤礦造成損傷,立碑禁止私採煤礦。1839年(道光19年)鴉片戰爭後,歐洲列強爭奪亞洲殖民地,擁有豐富煤礦資源的基隆,成為各國的目標,英國海軍和美國遠東艦隊司令官都曾到基隆來探勘。至1874年(光緒元年)清朝政府准許開採,並於1876年(光緒2年)八斗子官方煤井正式開鑿,隔年正式開始產煤,為臺灣第一口官煤「清國井」。     由於開採技術的進步,日治時期到1980年代(民國70年代)為煤礦業的黃金時期,煤礦是當時的主要能源,1937年(昭和12年)在八斗子所建立的北部火力發電廠便是依賴本地所產的煤礦為主要燃料,產生電力。然而1980年代(民國70年代)後,石油已取代傳統煤礦,加上礦災不時發生,臺灣產煤業也逐漸走入歷史。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