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聖帝廟男科第29首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厥陰發症見頭痃,強頸連腰痛倒顛。並在太陽從鬱起,清心養氣自安然。 茯苓三錢、羗活一錢、地骨錢半、白朮錢半、黨參錢半、黃芪二錢、炙草二錢、淮山一錢、連翹二錢。爐丹一包,化單合水一碗半煎八分、渣一碗二煎六分。 茯苓、白朮,可健脾祛溼,促進消化吸收能力。地骨和連翹都能瀉肺火,地骨即是枸杞的根皮,可用於有肺熱之咳嗽,連翹還能清心火,有「瘡家聖藥」之稱。淮山就是山藥,可補脾肺之氣,體倦乏力,久咳久喘可用。黨參和黃芪也能補氣。羌活可治一般風寒感冒、頭痛及全身疼痛,但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本方可治頭痛項強、疲倦乏力,還能健脾增進胃口。 明治35年(公元1902年),日本殖民政府治台之初,大溪當地仕紳江序益先生與王天恭、李才旺二人,獲知在竹東沙平地方崇祀三聖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先祖、九天司命),神靈顯赫,於是前往求其分靈回到大溪。其後開設「鸞堂」,隆重開壇降筆,為民眾解疑難,勸善渡厄。百年前之台灣,醫藥發展遠不及今日發達,鄉人罹患疾病時,往往求助於鄉野郎中。日治時期,大溪名醫林長春先生,有感民眾於醫療生活上的諸多不便,於是參照古醫書中之名方,編設普濟堂男、女二科各一百首藥籤,提供信眾在身體有病痛的時候,可以前來拜神求取藥籤,並依籤上藥方,買藥治療。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