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聖帝廟男科第50首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便膿後重兩相征,氣血不和痢疾更。腰骨拘攣心腹痛,四肢厥冷失精英。 茯苓二錢、大黃一錢、升麻錢半、桔梗錢二、赤芍二錢、地骨二錢、支子二錢、石膏一錢、薄荷錢半、丹皮錢半、知母錢半、菁蒿錢半、連召三錢。爐丹一包,化單合水一碗四煎七分、渣再服。 茯苓可健脾祛溼,促進消化吸收能力。大黃有較強的瀉下通便作用。桔梗化痰止咳,能治咽喉腫痛。石膏、知母、支子(梔子)、丹皮、赤芍、連召、地骨和菁蒿皆為清熱藥。石膏、知母和支子針對高熱、多汗口渴患者治療。丹皮、赤芍可清熱涼血。連召清熱解毒,有抗發炎作用。地骨和菁蒿常見患者手足心熱、失眠。薄荷和升麻為辛涼解表藥,可治發熱較重,口渴的感冒症狀。本方能改善腸胃道發炎問題所導致的腰腹疼痛、怕冷等症狀。 本首藥籤出自「大溪普濟堂」。百年前的台灣,醫藥發展與資源遠遠不及今日發達,先民們身心不適時,除了求助鄉野郎中,也常會到宮廟請求神明指引或慰藉。日治時期的大溪名醫林長春(1906-1976),有感民眾在醫療上的諸多不便,於是參照古籍醫書名方,編設「普濟堂男、女二科」各一百首藥籤,提供信眾在病痛時前來拜神、求取藥籤,並依籤上藥方,買藥治療。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