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臺南市大觀音亭第47方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本方為原來的「紅毛樓觀音佛祖」第47方。 甘遂四分、半夏、芍藥各八分、甘草六分。水一小杯煎四分、調蜜服。 本籤方劑組成取自《金匱要略》中之甘遂半夏湯。原用於胃脘部按之硬痛,解便後疼痛暫緩,但不久後症狀復發的病患;現代臨床可應用於腹腔積水。本草中有「甘遂反甘草」一說,意為兩藥搭配則毒副作用將不減反增。本方反其道而行,利用兩藥相激來刺激機體腸胃蠕動,達到瀉下的目的,以祛除腹水之類病理產物。半夏可幫助逐水,而加入白芍藥及白蜜,是為制約藥物之毒性,使腸胃不致受傷。本方效用強烈,慎用,宜參考醫師意見,不宜久服。 本首藥籤出自臺南「大觀音亭」。大觀音亭原有藥籤60首,因第11首亡佚,故現存藥籤59首,沒有分科別;此外,大觀音亭原有的第24、47、53與56首藥籤,是由「紅毛樓觀音佛祖」的第24、47、53與56這四首藥籤來取代。由此亦可得知,早期的藥籤在不同宮廟之間,存在著一種流轉與傳用的情況。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