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大禹站(1980年代)
圖片授權聲明 _OGDL_
展品描述
圖中所見的水泥站房應改建於東拓時期,完工時間點應為1982年(民國71年)。大禹原稱「針塱」,為阿美族語的漢譯地名,意指當地生長的一種有毒植物。日本時代,臺東線鐵路開拓至璞石閣(即今玉里)時,日人在此設站,命名為「末廣」(suehiro)。末廣站於1917年(大正6年)11月1日設站。戰後,中華民國政府認為末廣此名過於日本化,遂而取「大禹治水」的精神寓意,在1946年(民國35年)將此地地名改為玉里鎮大禹里。翌年,1947年(民國36年)10月6日,末廣站正式更名為大禹站。大禹站僅停靠一般普通車,車站主要功能為提供列車交會的待避處。照片中所見的木造站房應建於1963年(民國52年)。後因大禹站的搭乘人次稀少,加諸臺東線鐵路的列車密度不高,大禹站的列車交會功能不顯。為精簡人力,臺灣鐵路管理局遂於1995年(民國84年)3月1日決議裁撤大禹站。自此,三民站至玉里的站間距離長逾11.5公里,成為花東線鐵路最長的站間里程。大禹站裁撤後,除了正線外的鐵道均予拆除,僅保留島式月臺。2013年(民國102年),花東線鐵路瓶頸路段雙軌化暨全線電氣化計畫施作,為修築新線,亦拆毀了原有月臺。但因社區居民自發前往維護打掃,大禹站的保存情況較其他廢棄車站良好,站內亦掛有當地居民的書法作品。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