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國立宜蘭大學噶瑪蘭文化薪傳文化講堂-凝聚在地與青年培力 
圖片授權聲明 _OGDL_
展品描述
  自吳沙率漢人入墾宜蘭後,漢人的勢力遍佈噶瑪蘭東西勢三十六社,在漢人先期的開墾活動中,也豪奪原屬於噶瑪蘭人的耕地與根,因而造成三十六社逐漸勢微與凋零。當時的噶瑪蘭族部落意識較為薄弱,其殘喘的傳統文化力量僅支撐離散的認同,漸漸讓多數的人不知道誰是噶瑪蘭人,就連很多噶瑪蘭人的後裔也都不知道,隱瞞或不敢承認自己的族群身份。就宜蘭境內目前取得噶瑪蘭族約有14人,流流社聚落未取得原住民身份者(如流流社阿公阿嬤及其家人等),就過去資料所悉,尚有幾十人等未取得原住民身份。為利於宜蘭境內噶瑪蘭人對身份認同上的探尋,以及對文化認同的重要性和文化保存的意義,特推展此計畫-噶瑪蘭(Kavalan)文化薪傳暨環境永續發展計畫,擬以流流社聚落為核心,輻射發展此蘭陽區域噶瑪蘭社區聚落,期盼此計畫推展耆老與在地青年之相聚和學習,共譜與喚醒在地族人與祖靈。   計畫中除了工作小組會議(部落共識會議)、文化交流活動,並致力於「在地青年培力」,透過與此對縣境內及他縣市之噶瑪蘭之文化復振上,能喚起更多族人的認同和參與,使噶瑪蘭族的歷史為人知悉與傳承,其透過「文化講堂」增加族群意識,且彼此交流,意識到自身的文化議題,累積更多的正能量,結合在地青年之力量,共同研究、解決、方法與實踐。   文化講堂的課程包括有:從歷史尋根、族群認同、民族植物、考古文物及文化的保存之議題,經過三天的講堂,對於噶瑪蘭的文化雖認識不深,但皆感到興趣,在議題上至少也有所共鳴。歷經文化講堂的辦理,雖現狀仍觀望居多,但也集結了在地的居民前來,讓彼此也有個交流的機會,透過多元面向的議題表現噶瑪蘭族的族群內涵,為此流流社部落已有基礎上的改變,一步一腳印,因著這份動力繼續增進,期以計畫的推展繼續實質影響周邊聚落人,落實全民原教精神。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