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展覽線上看
快跟我們一起追水 ACTION!
關於「流域共構」
流域,共構了「我們」
當代水利系統是歷代水資源、水利工程與環境不斷整合的結果。受西方科學技術影響,突破地形限制,將小區域的埤圳水源,先整併成區域水利系統,再整併成跨區域、跨環境的水利系統;當代氣候變遷下,淹水或乾旱已非區域問題,因著水使社會成為生命共同體。簡言之,水共構了水環境,水環境繫住土地上的每個生命。
「流域共構」是公部門從共學、共筆到共展,加入教育與公民團體共同的研究成果。2023年底,本館帶著水利、農田、學校與公民等八個單位,將水利知識轉化為現地共展,豐富臺灣水文化內涵,並加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師生協力策展。期待以產官學合作,呼籲社會重視氣候變遷及水環境變遷,使臺灣成為一座居安思危的島嶼。
112年8月,臺史博「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起跑,展示嘉南大圳的相關水利史料。
112年11月,臺史博集結了氣象、水利、農業灌溉、文資、學校與民間共8個單位,於臺史博舉辦「職人說法」跨域共展,展現「水利本一家」。
113年,臺史博與8個單位串聯,聯合推出第三波「職人帶路」現地共展,將團隊內各單位的職人展示移師回到現地,共同以史料連結大圳現場,詮釋百年嘉南大圳,實踐共筆行動。水利職人將以現地經驗,帶領觀眾理解嘉南大圳如何以水路連結跨雲嘉南15萬甲的現地水利文化,並透過各式水利設施運作,引水灌溉農田。
更多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
關於「流域共構」之「職人說法」
跨雲嘉南15萬甲的嘉南大圳,透過各式水利設施,引水灌溉農田。這套水利系統在臺灣持續運行百年,是百款水利人在水利現場守住這套供水文化。因嘉南大圳產生連結的8個單位,共同以4個主題:「水圳知識」、「環境景觀」、「物件」與「人物/職人」,共用64張水利圖像傳達現地與嘉南大圳、與水的關係與同中有異之處,將水利現場中的「硬派知識轉成軟性敘事」的職人展示。
策展研究過程中,本館集結公、私部門及博物館學術單位,有10個單位、40位策展人、3個設計單位參與其中;策展歷程包括共學研討活動策劃(臺史博)、研究與展示論述(水利、氣象職人)、策展與詮釋(北藝大)以及圖像轉譯設計(臺史博、水利氣象人與設計公司),耗時9個月。最後,地方政府代表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學校代表臺南市立官田國中、公民團體代表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亦以共學、共展傳達對在地水圳文化的省思與社會關懷。
策展團隊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臺灣南區氣象中心、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分署、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農業部農田水利署雲林管理處、臺南市立官田國民中學、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策展培力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陳怡菁、周宜穎、魏雅蘋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黃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