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臺史博專區

總筆數: 14
  • 121
    「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
    「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
    2023年末,臺史博開始了「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用創新的博物館思維,以跨域共筆行動,提出「流域共構」的展示論述。雖然展示已經結束,但透過線上策展,將展場內的文字、展品、史料與空間,呈現給大眾,延續展示的公眾影響力。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4/12/16
  • 93
    職人說法
    職人說法
    透過「職人說法」計畫,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水文化MOU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課堂的師生們,以及研究與展示廠商攜手合作,前後歷經一年的時間,完成了64張以「環境」、「景觀」、「人物」、「水圳知識」四個主題貫穿的圖卡,其中蘊藏著臺史博首次大型跨域合作的努力,以及生硬的專業知識如何轉化為生動圖卡的巧思。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4/12/16
  • 82
    職人開箱
    職人開箱
    自2023年開始,臺史博與水文化MOU團隊在規劃「現地共筆策展」的途中,加入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黃貞燕老師以及同學們,用博物館專業者與觀眾的角度,吸納各MOU單位的專業知識與關懷,協助各單位將這些硬派知識,轉化為軟性敘事,產出現地展示的腳本。 隨著交流的進行,同學們也在與各單位的互動過程中,得到一些屬於自己獨有的觀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4/12/16
  • 77
    大圳源流
    大圳源流
    2020年末,臺史博團隊於農水署雲林管理處農田水利文物陳列館中,發現了署名「技師 八田與一」的《官佃溪埤圳工事說明書》,這對於長期關心嘉南大圳議題的博物館水文化團隊來說,無疑是相當振奮的事情。 因此,本期「大圳學學」,我們以「大圳源流」為題,分享團隊從歷史、工程、灌溉管理三面向,跨域解讀《官佃溪埤圳工事說明書》的過程與收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4/12/16
  • 67
    大圳伊始
    大圳伊始
    嘉南大圳,這項改變雲、嘉、南農業環境的重大工程,已在臺灣的土地上存在百餘年。時至今日,嘉南大圳如何延續,形成如今的樣貌,無非是歷代水利組織、工程與管理人員,以及地方農民互動之下,所產生的成果。這其中跨越空間、時間與群體的精彩, 是這次展覽將要講述的故事。我們以「伊始」為題,討論嘉南大圳工事的前置作業與開展,同時也紀 錄下臺史博「水文化」跨領域團隊,工程與人文對話的開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4/12/16
  • 380
    嘉南大圳百年水水!
    嘉南大圳百年水水!
    嘉南大圳文化景觀經歷了光陰的洗禮,由大自然、動植物、農作物等,以及世世代代於此工作與生活的人們互動共存而生。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2024/09/25
  • 171
    水來了!? 公民的流域行動
    水來了!? 公民的流域行動
    .
    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 2024/09/25
  • 225
    尋覓水路的孩子
    尋覓水路的孩子
    「啉水,思源頭」,一個尋找水之路,設計水文化多元課程,樂於向「為水辛苦」的水利職人學習的學校與師生。
    臺南市立官田國民中學 2024/09/25
  • 264
    守護雲林農田用水的人
    守護雲林農田用水的人
    對於嘉南大圳你了解多少?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還停留在有「嘉南大圳之父」之稱的八田與一身上,然而嘉南大圳並非只有八田與一,其灌溉範圍也不限於嘉義、臺南地區。 1924年雲林是嘉南大圳率先通水的地方,為了讓大家對嘉南大圳的不同面貌有著更多認識,本次展示主題側重講述嘉南大圳濁幹線與濁水溪的關係,並透過年代梳理,以及「濁水入關」的順序來解說雲林的水是如何經過無數次的轉彎與分配,最終成為農民的灌溉水源。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雲林管理處 2024/09/25
  • 237
    守護嘉南農田用水的人
    守護嘉南農田用水的人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下轄十個分處與七十一個工作站,從組織分工便能窺知嘉南平原灌溉系統的龐大,嘉南大圳如同雕塑家編織鑿刻大地,刻畫出密密麻麻的水路,在有限的水資源下,藉由輪作方式,穩定精密提供灌溉用水。農民依循灌溉制度及當地自然條件,種出各樣作物,造就現今嘉南地區有豐富的物產。 另外複雜的灌溉系統主要由工程師、管理師及掌水工等農田水利職人來維護管理與執行,善用水資源,永續農業發展。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 2024/09/25
  • 147
    找水不停歇的人
    找水不停歇的人
    臺灣省水利局的logo呈現了水利職人的工作使命:根據當時政策需求解決用水議題,過去在生存、生產的需求下專注解決缺水、淹水的問題,當代又進一步加入對生態保育的關懷。 本次嘗試以八個主題呈現百年來水利職人的面貌,從流速測量談起,討論水利人如何掌握水的關鍵語言,以此解決水患引起的生活問題、透過水利設施的興建促進農業生產,並在重視永續發展的當代,將生態保育納入水利規劃中。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 2024/09/25
  • 416
    讓水庫活下去的人
    讓水庫活下去的人
    在人們日常用水中,水庫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大多數民眾卻對水庫是什麼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也不曉得它影響人們甚鉅。 透過重新認識臺灣地理天然條件、深入剖析水庫淤積物性質,了解為何「清淤」對水庫的維持庫容量至關重要。職人們採取多元的清淤策略,針對不同區段對症下藥,尋找使水庫「回春」的方法。藉由揭開水庫職人們在面對極端氣候衝擊下,積極面對挑戰,不為人知辛苦的一面,提醒人們應該更珍惜每一滴水資源。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分署 2024/09/25
總筆數:14 每頁筆數:12 頁次: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