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粗纜繩
圖片授權聲明 _OGDL_
展品描述
粗纜繩,主要由稻草、竹皮等植物纖維製作,由數條草繩組成一條很粗的草繩。在馬祖早期漁業社會中,主要用於蝦皮定置網或板繒,樁與網之間的綁繩(又稱「根」繩)等。 戰地政務時期,粗纜繩的製作材料主要由地方漁會委託地方漁民擔任「漁會代表」協助採購,每年漁民會先將自身所需數量向漁會登記,漁會委任漁會代表前往臺灣本島進行採購,當時採購品除了稻草與竹皮外,還有大竹、長尾中竹、中竹、小竹、桂竹與硬木等。採購回來,漁民會在「辦季頭」時,將竹皮剖成數條小竹條,結合稻草搓成一股小草繩後,再將三條小草繩透過製繩工具(車只、楊桃等)結成一股緊實草繩。再將三根絞好的草繩,透過較大製繩工具,結成一條緊實的大草繩,反覆幾次後就可以成為粗纜繩。 製作粗纜繩,相當費時耗力,一次需多達六個人以上(三人協助轉動車只、兩人扶著插入竹竿楊桃的兩端,轉動繩索的一端),才能絞至出既緊實又堅固的繩索。隨著科技、材料演變,如今已被合成網繩取代,幾乎不再使用。 現階段尚未能尋得粗纜繩實體,故圖片取自《連江縣傳統漁具文物圖鑑》一書,頁30。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