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葫蘆墩_墩腳
圖片授權聲明 _CC0_
展品描述
墩腳源自豐原古地名「葫蘆墩」,位於臺中市豐原區葫蘆里與富春里交界處(中正路277巷)、大街尾福德祠後方。現狀成圓形,是座直徑約十公尺、高約兩公尺的小土丘,底端以水泥固定,周邊有狹窄通道連結菜市場周邊住宅。 葫蘆墩一名據傳源自平埔族巴宰舊社名Haluton。 清代漢人移民漸成聚落後,就依諧音,加上三座合起來似一葫蘆形狀的土丘地貌稱之。日治時期曾因三座高大土丘讓人聯想到「香爐」的三隻腳,而以香爐的日語發音(こうろ/ Kouro)改稱「可樂墩」。此後,又因葫蘆墩產米味美量豐,日人再將古印璽「豐葦之原瑞穗之國」(とよあしはらのみずほのくに「豊葦原の瑞穂の国」)中擇「豐原」二字取代古名,並沿用至今。 據文獻與口傳記錄,已被剷平的墩頭在張麗俊故宅(又稱南村草堂或水竹居)前,約今南陽里圓環東路、南陽路交叉處。墩身(或稱中墩)在中陽里聚星觀(又稱萬善堂)後(自立街132巷)。 墩腳前的福德祠是在地重要的信仰中心,廟前後還陳設了日治時期豐原神社的狛犬及石燈籠。 2014年,由原有民國46年八二三金門砲戰撤退來臺的移民住宅與攤位搬遷改建,並由居民票選命名的墩腳綠園落成,配合葫蘆墩遺址保留當地老樹,是臺中市第44座新闢公園綠地。 墩腳不僅讓地名「豐原」起源的地標獲得較好的保存,土地公廟與今已不存之豐原神社遺物的融合,也見證了本地聚落與歷史的發展及變遷。葫蘆墩遺址與新建的墩腳綠園並提供居民一處嶄新的休閒綠地。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