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後埤牽罟文化節
圖片授權聲明 _CC0_
展品描述
地曳網俗稱「牽罟」,是一種古老的捕魚方式,須在沿岸底質為泥沙之平坦海底地形進行作業,漁獲種類以底棲性的魚種為主,早期曾是台灣沿岸極為盛行的漁業之一。作業方式是先將曳網一端留在岸上,另由小漁船帶網繞行海上放網後將另一端交置岸上的人——數十人到數百人——兩端同時將網拉上岸,所得漁獲均分後各自帶回,是一種分工合作的捕魚方式。   後埤社區位於宜蘭縣壯圍沿海地區,牽罟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隨著人口外移、漁獲減少等原由,牽罟漁法已停滯了幾十年,後埤社區的耆老們,有感於牽罟即將失傳,因此希望透過活動舉辦,不僅可以傳承老一輩的漁法技術,也將漁村互助合作的精神傳續,同時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壯圍的人文風貌與自然環境。   後埤社區的牽罟文化節在每年的夏天舉辦,日期得要視當年的海洋潮流而定。活動時,社區先為參與遊客導覽認識後埤社區的自然生態,包括沙質地形生產出來的落花生、牽罟潮間帶等,接著牽罟時吹響「螺」為號召,大家團結合作,俗話說「倚繩分魚」,正是牽罟漁法的特色,當大家將漁網逐漸牽拉上岸,看到網中活蹦亂跳的魚兒時,收穫的喜悅心情完全呈現在臉上。   原本牽罟的漁獲是均分後各自帶回,後埤社區的牽(節錄)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