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神豬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民間建醮與普渡盛會中,與主神表示虔誠,獻以全豬羊為主要祭品。因此飼養豬公參與神豬競賽,競爭激烈。神豬重量必須千斤以上,豬無法自己行動,必須由養豬人幫牠洗澡、供雞蛋人蔘汁等飼料照顧。此照片為1916年所攝。 義民爺是客家人的信仰,義民爺的身分除了是保家衛國的勇士化身之外,更凝聚了客家先民「共同祖先」的認同感。清領時期,清國政府借助當地人士抵禦林爽文及戴潮春的社會動亂,過程中殉難的戰士骨骸被集中於義民廟後的墓塚,義民爺便是這些戰死的人所神格化的集體象徵。 回溯客家人義民祭敬獻神豬與神羊的由來,源自於傳統農業社會,家家戶戶幾乎會畜養豬羊或雞鴨等經濟型牲畜,一來可自行食用,二來能轉賣,更可以兼具祭品。所以每15年一次的義民爺祭典時,便會宰殺家中珍貴的牲畜用以獻祭,表現自家的誠意。傳統民間社會的祭祀觀,全豬、全羊、雞、鴨、魚的五牲被認為是最大祭禮,由於過去物資較缺乏,因此「養的肥大的豬」並獻給義民爺,代表心意越重。祭典結束後,除了豬頭、腳以及尾端是豬主自己留著,代表留住了全豬、全福;剩下的五花肉,則稱為分福肉分送給親朋好友,以表示分享福氣。 神豬競賽之所以蓬勃發展的原因,更與日治時期國家力量的介入有關。在《臺灣日日新報》中,曾出現官方獎賞神豬競賽參賽者的報導,逐漸演變成「賽神豬」的習俗。 (文字部分參考李至堉〈神豬要不要?從民俗文化的邏輯看起〉、〈文化豬:漢人文化與豬〉劉香君、《臺灣日日新報》一文,詳見關聯資源網頁) 照片出自《台中市珍貴古老照片專輯第一集》〈生活篇〉(第314頁),1995年8月出版,為保留照片的純樸風味,臺中市政府文化局1994年起向民眾二次徵集自日人據臺1895年至1965年間之珍貴古老照片,並從中遴選出361件照片,加以翻拍並分類編排,共分為人物與服飾、教育、建物與景勝、市街與交通、生活等,儘量呈現古照片的原始風貌,讓讀者得以細細玩味舊時代的生活情趣。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