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櫻橋通(中正路)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此幀是望向臺中火車站的街景,日治時期稱為櫻橋通(今中正路),左側即臺中座(臺中戲院)。 1900年2月,臺灣總督府發布臺中「市區改正」令,在現今臺中舊市區開始了現代化都市的建設,整治河川、敷設鐵道,劃設棋盤格式的街道和上下水道,乾淨、整齊、寬敞的現代街道在十年之內逐一改造了臺中人的生活空間。日治時代後有「四大戲院」並稱,臺中座、樂舞臺、娛樂館、天外天,其中最早者為臺中座。 1902年,臺中座(今所知「臺中戲院」前身)設立,是臺中市最早的戲院,設立於今日臺灣大道上,繼光街與自由路之間。設立之初,是一棟二層樓高的木造建築,為使用長久考量,1908年改建為可容納一千三百多人的大型戲院。初時的臺中座上演魔術與日本戲劇,但生意不佳,一度無戲可演、出租為倉庫。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景氣恢復之故,逐上正軌,更在1913年併購鄰近的「高砂演藝館」(1925年休業,現址為中區成功路上的意文大飯店)作為「第二臺中座」。 臺中座於日治時代,大都以演出日本傳統的戲劇、相聲與魔術表演,偶爾放映電影。1941年,一位風靡東亞的知名演員和歌手李香蘭,抵達臺中座公演,據《臺中電影傳奇》所言,戲院爆滿。到了二次大戰期間,隨時勢改變與政治需要,還特以低價優惠放映軍事紀錄片,促進民眾前往觀賞、宣傳帝國戰爭思維。 (更多相關訊息詳見關聯資源〈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臺中戲院與謝雪紅 〉一文) 照片出自《台中市珍貴古老照片專輯第二集》〈永遠的文化城〉ㄧ章(第200頁),1996年6月出版,為保留照片的純樸風味,臺中市政府文化局1994年起向民眾多次徵集珍貴古老照片。此專輯主題為「文化協會的年代」,共分為十章: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灣的聲音、阮是開拓者、同胞須團結、覺悟下的犧牲、願為同胞倒海傾、誰是無力者、千古風流人物、永遠的文化城、斷簡殘編。讓讀者得以細細回味舊時代的點點滴滴。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