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截彎取直後的柳川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截彎取直後的柳川,橋頭的建物即臺灣青果同業組合聯合會臺中事務所,現址係民族路與柳川東路交叉口。 洪荒的前身位於早期的大湖溝一帶,荒埔河水氾濫沖刷,傳說最早有鄭國姓湖南籍部下隨軍渡海來此開墾,隨後有客籍族人先到此開墾,河洛人來了之後,客族人就把墾地賣給河洛人地權更易。過往者無情,歷史更迭,改朝換代,到了日治時期,遂把柳川、綠川及臺中公園間的棋盤街道,以小京都的規模建設發展,整治水溝,並於兩岸遍植柳樹,遂稱柳川。 二次世界大戰後,因國民政府遷臺,一時臺灣之中國移民遽增而暫無居所。為抒困臺中市之大陸移民,「警民協會」利用砍除柳樹後之柳川河畔土地,為其興建臨時屋舍,柳川原有景觀乃因此而遭破壞。依水而傍,逐河而居,擣衣洗滌、取水碾米,曾經水碓林立,記錄著一個個移民家族的悲喜劇。當時在柳岸邊的住戶生活單純、富人情味,在林之助藝術家的膠彩畫中,記錄著一個物質困苦艱難而心靈單純豐美的年代。 人口劇增之後,帶來了更多的商業活動及人群,母親之河早已承載不住如兒女般的人類所求。家庭廢水、商業垃圾、漸漸取代了綠泱泱而白鵝悠遊的溪水風光,幾代風華於此幾乎湮滅。臺中市府隧自1960年代起逐步拆除柳川、綠川沿岸的違建,於 1987 年完成違建拆除工作,並不斷進行柳川、綠川兩岸的人工綠美化工作,企圖逐步恢復原有的美麗河岸風光。 (摘錄自水利署〈柳川風華的前世今生〉一文,詳見關聯資源網頁) 出自《台中市珍貴古老照片專輯第二集》〈永遠的文化城〉ㄧ章(第234頁),1996年6月出版,為保留照片的純樸風味,臺中市政府文化局1994年起向民眾多次徵集珍貴古老照片。此專輯主題為「文化協會的年代」,共分為十章: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灣的聲音、阮是開拓者、同胞須團結、覺悟下的犧牲、願為同胞倒海傾、誰是無力者、千古風流人物、永遠的文化城、斷簡殘編。讓讀者得以細細回味舊時代的點點滴滴。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