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珍珠里簡(珍珠美簡)
圖片授權聲明 _CC0_
展品描述
珍珠里簡為清代噶瑪蘭三十六社之一,社址位於今天的冬山鄉珍珠村聖福廟東邊名為橄欖腳的地方,相傳過去噶瑪蘭人在聚落種有大葉山欖,因此社址所在地被漢人稱為橄欖腳。今天橄欖腳一名已不在地圖上,當地也多改建為新式住宅,僅剩下名為橄欖腳的舊橋留存,可作為昔日橄欖腳空間的標記。   珍珠里簡意思為烏老珠,據《臺北州理蕃誌》記載珍珠里簡社為蘭陽溪以南的東勢第四大社(僅次於加禮宛、奇武荖、掃笏),在開蘭之初的規模有戶數70至100戶,人口有200至300人。在噶瑪蘭廳設置後,根據清代文獻《東槎紀略》的記載,珍珠里簡社的規模來到番丁男婦248口。   噶瑪蘭廳設廳後,為有效開墾荒埔,以及保障噶瑪蘭三十六社原住民的埔地所有權,而實施「加留餘埔制」,為各社劃設保留區,並開放指定籍別的漢人佃首,在指定地區招佃入墾埔地,每年定期繳納番租。在這政策下,珍珠里簡社被劃歸粵籍佃首的佃墾區。   珍珠里簡社在漢人入墾後,雖有政策的保護,但土地流失的現象仍無法避免。在日治初期,珍珠里簡社出現部落分散化及人口流失的現象。根據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在明治29年(1896)至宜蘭進行平埔族調查的資料顯示珍珠里簡社被分為上(節錄)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