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補城地
圖片授權聲明 _CC0_
展品描述
補城地位於今天的冬山鄉補城村,補城地起源可追溯自清嘉慶十七年(1812)噶瑪蘭廳設置時,當時為了要建設噶瑪蘭廳官署及城池,以推動清廷於蘭陽平原的統治,因而選定五圍作為廳城所在地。   為了要取得在官府設施預定地上的民產,當時劃設奇武荖周邊的荒埔作為換地條件,民田一甲可換埔地二甲,園一甲換埔地一甲五分,店地一間換埔地二分五厘。自嘉慶十八年(1813)開始撥補,中間因為有補城地各佃和周邊奇武荖、里腦一帶的泉籍墾佃有爭界糾紛,直到嘉慶二十五年(1820)才告定案。   在今天的補城地區域中,仍保存有名為上公厝與下公厝兩個聚落外圈圍有竹圍的傳統聚落。聚落組成主要為原籍漳州詔安的游姓家族,最初游姓家族於五圍開墾,後因清廷的補地政策而來到下公厝現址開墾,於此發展成一個游姓為主的下公厝聚落,後因人丁興旺,不敷居住,部分族人因而在周邊另外形成上公厝聚落。今天補城地的最大家族,即為以上下公厝為核心的游姓家族。 參考資料: 1、姚瑩,1957,《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游建峰,2008.09,〈奇武荖溪旁的游家竹圍〉。蘭陽博物第44期(蘭陽博物館2008年9月電子報),(節錄)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