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南門圳
圖片授權聲明 _CC0_
展品描述
興東路以東至博愛醫院的南門路一帶,原本是南門港,由一則「南門港無蓋」的俚語,可知它與羅東人的密切關係。其圳頭源於鹿埔與阿里史交接一帶的湧泉小溪,嗣因匯集眾水流經羅東的南邊,所以又叫「南門港」或「南門圳」。它因水流豐沛,昔時成為沿圳地區居民的飲用水來源;同時也是現今六十歲以上仁和社區居民的共同生活記憶場所-他們在這條河工作、遊憩、舉行宗教慶典活動、划龍船、飲水、洗滌、戲水、以及進行親子戶外活動等;50年代時,亦曾在博愛醫院前的河道舉辦過龍船競渡,熱鬧非凡。在陸運未發達之前,羅東人許多日常生活必需品須靠南門港從外地運入,因此兩岸聚集許多商家及小販,並形成市集。此外,當時天送埤、三星或二結、四結等羅東附近村莊,利用牛車、人力車、輕便車運輸山產、砂糖或米等農產品和土產到南門港(船仔頭),再利用「駁仔船」或「鴨母船」等船隻運送到利澤簡;然後以「舢舨」再運到加禮遠港(現今清水大閘門海口)後,轉換大型船隻運送到基隆港。但隨著工商業日漸興盛,羅東鎮公所為了解決水圳遭受到污染、以及當地交通激增的問題,遂在1983年至1985年間,將興東路以東至博愛醫院的南門圳,分段分期加蓋(節錄)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