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布農族抗日大分事件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清光緒20年(1894)清廷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隔年臺、澎正式割讓給日本。日治明治28年(1895)日人對於原住民的治理,初期沿用清代原有通事來管理東部的原住民。待全島情勢漸趨穩定後,明治39年(1906)日人始有餘裕管理山上部落與開闢理蕃道路,並於明治42年(1909)整修八通關古道東段並設置asang-daingz(阿桑來嘎)及mun-davan(大分)駐在所。 大正4年(1915)臺灣總督任期最長的佐久間左馬太以掃蕩「生蕃」聞名,除了強制沒收布農族賴以維生的獵槍,而後各種誘降殘殺、欺負布農族婦女、強制移住等事件不斷發生,引起布農族人的恐慌與忿恨,終使信義鄉境內布農族Dahu-ali頭目率領族人組成游擊隊,發動長達18年周旋的抗日行動。 大正4年(1915)Dahu-ali首先率眾攻打大分駐在所殺死日警,之後又夜襲擊喀西帕南駐在所殺死日警並放火燒毀駐在所,日軍緊急增援,Dahu-ali即率266名族人經由闊闊斯翻上中央山脈雲峰與南雙頭鞍部,再下玉穗山南稜,在日警無法到達的荖濃溪上游東岸建立damuhu(玉穗社)抗日基地,臺東花蓮布農族人來投靠,因武器和人數都不是日本軍的對手,故選擇天險易守難攻的玉穗社進行長期的游擊抗戰。 Dahu-ali謹守原則不主動挑釁日本政府,如遭遇不合措施便還以顏色,深居中央山脈來去如履平地,行事低調謹慎、冷靜沉著,抗日區域涵蓋拉庫拉庫以南至鹿野溪以北,日人後來開闢關山越嶺理蕃道路,與原八通關越嶺道路形成南北鉗形包夾,使玉穗社腹背受敵,故於昭和8年(1933)4月22日Dahu-ali接受招降,成為「本島最後歸順蕃」的布農族。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