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能高越嶺道與臺電保線路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能高越嶺古道西起霧社、櫻社(廬山),越過能高山(海拔3,261公尺)與奇萊主山南峰(海拔3,357公尺)鞍部,東下木川溪(木瓜溪),至花蓮銅門,全長約85公里,是早期東西部族群遷徙或商旅往來的捷徑。 日治時期官方為加強對原住民族群的統治,1917年起耗費龐大人力修築「能高越道路」(能高橫斷道路)作為警備道路,自木瓜溪邊初音,沿溪經過瑪得蘭社,攀越海拔2,424公尺天長山,經桐里、板邊、奇萊山、東能高到達稜線2,818公尺的中央山脈,再到富士接「合歡橫貫道」往霧社全長90公里(初音至銅門約5公里),中間10餘公里鑿壁而過,並在沿路設16個駐在所,進行線路管理與保修。 1943年日本電力株式會社著手在霧社至銅門(即「合歡橫貫道」及「能高越道路」)興建「東西聯絡輸電線路」,將東部多餘電力輸送到臺灣西部,預計2年後完工。然而在1944年夏季遭遇颱風,加上戰爭時期的物料不足,直到隔年8月日本因戰敗離臺時僅完成44公里線路測量、巡視路開闢及木塔基礎建築。 後續由臺灣電力公司接手將日治時期所有發電設施修復運轉,在40萬美元的援助下,由美臺專業人員共同規劃、定線及施工,於「能高越嶺古道」沿線拓建人行道,佈建東西向輸電電塔,自1950年開始興建直到1953年竣工,完工後將舊有日人遺留之駐在所改設為保線所,因此能高越嶺道又被稱為「能高保線路」或「臺電保線道路」。 (圖:日治時期能高越嶺道上設置之能高駐在所)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