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北門第六保保正牌
圖片授權聲明 PDM
圖片授權聲明 PDM
放大檢視
3D
展品描述
1. 本件為北門第六保保正牌,長方形門牌,正面為銅合金鑄字外殼,包覆於內底長方扁木塊之上,銅牌中央有「北門第六保保正」等黑體字,背面於木塊上方釘有一個金屬掛圈。日治時期日本人習慣將書有地址與戶長姓名的門牌,懸掛於大門右側,臺灣人中上家庭亦模仿之。本件門牌應懸掛於保正自宅大門右側,從門牌文字判斷推測來自臺南北門地區。 2. 根據在大正10(1921)年出版的《人文薈萃》一書,可知洪富於明治37年任北門嶼支廳第六保正,推測此保正牌可能屬於洪富或保正職位繼任者所擁有。關於洪富的介紹,節錄自《人文薈萃》一書340頁「洪富君。資性篤實。樸質成風。……與人晉接。忠信為主。朋輩多稱善焉。素負有眾望。……對於地方公益。靡不貢獻。」從《人文薈萃》的節錄可知洪富樂善好施,待人誠信,在地方上富有名望,故亦能符合保正在保甲制中常見的認知,「在地方上富有名望、受人敬重者」。 3. 保甲制是成為日本治理臺灣一大重要政策,最初在1898年正式實施,起初目的是為了鎮壓抵抗日軍的臺灣武裝勢力,並發展出保甲局,由當地士紳主持,而地方則是分置保正及甲長。1902年左右,臺灣抗日行動式微、日本政府統治力增強,使得保甲制失去最初的目的,逐漸轉成協助地方治理的制度,保正、甲長轉為直接接受警察派出所監督,成為警察制度輔助機關。保正通常是地方上受敬重的望族、仕紳等等擔任,會替政府進行戶口調查、收稅、土地丈量、仲裁等等相關地方繁瑣事務,亦是連接日本統治者與地方人民的橋樑,達成政府統治的目的。
資料來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