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繪製之蓪草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蓪草的名稱雖然出現很早,但是到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才第一次被公開繪製出來,書中所繪製蓪草的葉子雖不像實際上蓪草的7至12枚橢圓形掌裂葉形,枝幹的部分也不似現實蓪草的筆直,甚至葉片的分布也非集中在在枝幹上端,但至少呈現出葉柄上佈滿絨毛的特性。 《本草綱目》中的文字提到蓪草的描述為「有細細孔,兩頭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謂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脫木也。宋本草混注為一,名實相亂,今分出之。」這乃是因為李時珍有感於通脫木和木通的混淆,於是在《本草綱目》一書中將二者分條並列,並且仍舊把木通科的木通別名為通草, 另外在藥性的記載則提到蓪草髓心具有醫治水腫、頭痛、乳汁不下,並具有明目退熱、催生、清熱利尿、通便等功效。還提到:「通脫木生山側。葉似蓖麻。其莖空心,中有白瓤,輕白可愛,女人取以飾物,俗名通草。」詳細描述了蓪草的植物特性及其用途。 本篇內容有關藥效部分僅為轉述古人著作,實際用藥請依醫師或藥師指示使用。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