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高銀化工鎘污染—日本新聞報導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高銀化工鎘污染事件雖在1982年(民國71年)正式披露,但汙染排放恐怕早在1973年(民國62年)設廠營運不久就已開始。雖然政府早在1975年(民國64年),就公布了水污染防治施行細則,明訂了污染水源的相關罰則,但高銀化工鎘污染事件在法案公布之前既已發生,似是難以究責。 1985年(民國74年)2月18日,日本朝日新聞刊載桃園大潭村民,因水源和農作物遭受鎘污染,繼而引發痛痛病死亡的新聞。其實早在台灣媒體披露之前,日本報社派駐在台灣的記者就已察覺了異樣,透過當地住戶的訪談得知,各種徵兆竟和日本1950年(民國39年)發生的痛痛病狀況十分相近,就此關注後續的發展。朝日新聞內容甚至提到,村中井水也受鎘污染,無法飲用,數百人需依靠政府派車運送飲用水等,象徵問題非常嚴重的細節。 鎘污染對泰雅族人傷害最深,因為他們的房舍和耕地,距離高銀廢水管排放口最近。起初村民發現牲畜喝了溪水拉肚子,溪裡的魚消失不見,井水混濁起泡,農作物枯萎……種種事件讓大潭移民新村的居民們深感不安。不知道水源遭受汙染的村民,常年食用鎘米、飲用鎘水不自知,體內累積的鎘滲入骨骼、內臟,形成惱人的痛痛病(Itai-ltai Disease) ,還有許多居民莫名其妙死亡,等到日後調查確定,鎘污染事件已經難以收拾了。 農地遭到鎘汙染,只能長期休耕,要去除土壤中的鎘並不容易。只能利用種植對於重金屬吸收力強的植物,如馬櫻丹、鵝掌蘗、馬齒莧、孔雀草等,慢慢將鎘從土壤中吸附出來,而這需要花費很長很長的時間。最後,政府的做法是用水泥將受汙染的土地覆蓋起來,改建成大潭電廠和工業區,但鎘汙染是否就此不再危害眾生?這就不得而知了。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