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第29屆金馬影展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1992年台北金馬影展首度於「國際影片觀摩展」中放入同志影片專區,本件為年度特刊中同志電影片單,其中包含專題子單元:「同志反攻」、「新同志電影」、「同志慾望」、「同志!實驗!!」、「當女孩遇上女孩」、「她們走過長路漫漫」、「戀愛中的女人」、「同志上路」、「女同志新浪暨對社會制度的某種關注—引薦蘇・弗迪胥(Su Friedrich)」、「洗雪前恥」、「愛滋運動源起」、「愛在愛滋蔓延時」等。 當屆金馬影展策展人黃翠華引進數十部長短不一的同志電影,與香港同志影展創辦人、劇場導演林奕華合作籌劃同志專題,以「愛在愛滋蔓延時(Love in the Times of AIDS)」作為專題名稱,將當時喧騰國際的歐美「新同志電影(New Queer Cinema)」引入台灣。其中林奕華在影展期間於台北長春國賓戲院大廳的演講,將「Queer」翻譯為「同志」,並以孫文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作為其挪用「同志」一詞的根據。「同志」一詞由同性戀者用來自稱,據稱始自新加坡裔香港作家邁克早在1970年代用過的歪讀;而彼時台灣仍以「同性戀」、「同性愛」甚至「變態」等詞彙指涉同性戀者,金馬影展則被視為將「同志」一詞轉譯至台灣的歷史分水嶺。 影評人聞天祥曾指出此為「金馬史上最大的同志專題」,突破台灣影展的禁忌,獨立片商對影展與藝術電影的重視,提高了同志電影在台灣的能見度、使之成為賣座保證。學者紀大偉則曾認為,金馬影展為同志文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在1990年代初,電腦與網路尚未流行,金馬影展為對同性戀者好奇的觀眾提供了集體觀看外國進口同性戀電影的公共空間,以及關心同性戀議題的正當機會。然而,紀大偉也提出金馬影展放映的同志電影僅能視作台灣對外國經驗的進口消費,外國電影提供了關於「異鄉」、「他方」的想像,台灣本地的同志文化則尚未能立即生根。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