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臺北高等學校1938年第11屆理甲班學生在淡水河畔水門合影
圖片授權聲明 _PDM_
展品描述
臺北高等學校1938年(昭和13年)第11屆理甲班的學生,在淡水河畔水門,望著河流觀看風景合影。推測應為大稻埕附近。 大稻埕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稻埕)而得名。1851年(咸豐元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了大稻埕的商業活動。1853年(咸豐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1860年(咸豐1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後在臺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中人口大量外移,大稻埕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 本卒業紀念冊由黃彥傑先生捐贈數位檔。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