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木製糕餅印模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臺灣的傳統糕餅文化由從中國遷徙來台的閩粵住民所帶來,受臺灣多元文化與生活風俗影響,逐漸發展出各地區獨特的在地糕餅文化。而傳統糕餅印模多以手工雕製,取材烏心石、台灣櫸木、樟木、肖楠、紅檜及龍眼木等,木材經一年風乾後取型、刨整,再以手工單面陰刻後用砂紙磨光,最後上漆完成。 糕餅印模可分為粿印、餅印、糕印、糖印四大項,粿印的使用是先將粿糰壓於印模上,再將印模翻過來用力拍擊成紋,因此粿印多具手柄以利操作。餅印亦多具手柄,但餅內包有內餡,經烘烤後會膨脹變形,因此刻紋較深,烘烤後紋路才會清晰,圓形餅印代表團圓、方形餅印則意喻端正。糕印多為長條形或長方形,糕的製作方式是將米麩舀入印模內壓實,定型後覆模輕敲取出,故印模多無柄。糖印造型有仙桃、寶塔、鳳、龜、喜燭等,糖印中的鑄糖龜為宜蘭特有習俗,每組模以一片底版、四片背殼組成,在元宵節與中秋節時會用糖龜來酬謝土地公,製作前先將印模泡水便於咬合,再將五片印模捆綁固定,以糖3水1比例的糖水灌入其中,待15分鐘成型後再將溢出的多餘部分切除,分段小心取下印模即可。 糕餅印模從木材的挑選,到紋飾圖案的雕刻皆表現出工匠對歷史典故與節慶風俗瞭解的程度,印膜上的紋飾多半具有迎福納祥的含義,搭配精湛的雕刻手藝,使印模不僅是製作食品的工具,更晉升為具備美學的民間藝術品。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