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店仔口囝仔普普渡器具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陰曆七月普渡,有謂囝仔普,或稱童子普。囝仔普有兩種不同的涵義,其一,普渡祭祀的對象為亡故的小孩。例如,曾佛賜對小池角普渡的觀察:「小池角,村中普渡最特別的地方,設有一桌專門給小孩靈體聚會的囝仔普,小小桌上擺滿了零食與汽水」。 其二,組織者為小孩子辦理普渡。1907年8月18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澎島曩年七月普度,以提標、銅山等班兵伙館廟排場最為熱鬧,惟大街足與頡頑。所謂大街當指媽宮七街一市附近的寺廟。媽宮自1906年的7月普渡又創造出「童子普」,蓋由公學校之卒業生十餘人合一團體。例年集資數十圓普渡布施,辨滿漢席外,演劇一檯,各學生興高采烈。 新竹當時也有類似的「童子普」,1909年9月《臺灣日日新報》亦報導:新竹街眾兒童,於數年前組織一會,曰文興社。每年舉行盂蘭會,即俗所稱童子普是也。歷年輪東辨理,並置有基本金,為久遠之計。22日童子普之期,值東為張星燦,於北門長和宮前,高結一小壇,彩鏡畫屏,雕飾華麗。 然而,從余光弘先生於《媽宮的寺廟》一書中可知,早於1899年媽宮北甲北辰宮建廟之前,已有繼寶伯仔囝仔普的存在。據說繼寶伯仔本是一位清朝兵勇,年老無依以販賣兒童的玩具零食為主。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