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重建理事陳應彬敬獻落款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敬獻:大木匠師將所得酬金(工資)部分捐獻給廟方,作為建廟經費之用,根據李乾朗教授於2019年與陳朝陽曾孫跟同為大木匠師的陳朝洋司阜於板橋林家花園對談時曾提到,往昔大木匠師為建築總領導者,陳應彬每次主持建築工法時,多會捐獻給廟方,據不完全統計,全台約有超過一百間廟宇有此捐獻之落款。為班馬傳媒於2019年製作與匠同行:臺灣傳統建築匠師專訪系列時拍攝。 福和宮創建於清乾隆三十一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大正十四年首次改建,土地由黃文慶及黃玉堂兩位鄉民折價捐出,即現址,改建工程則由陳應彬(彬師)與其子陳以元(阿趖師)父子擔任。此落款應該是陳應彬於當時重修福和宮所題。 陳應彬是出身台灣的大木匠師,清同治三年生於現在新北中和區、他的父親陳井泉和家族中不少長輩都是木匠。明治四十一年,四十四歲的陳應彬主持北港朝天宮的重建,之後他陸陸續續修築了大稻埕慈聖宮、朴子配天宮、貢寮澳底仁和宮、豐原慈濟宮、臺中旱溪樂成宮、臺北保安宮、木柵指南宮…等寺廟。其中尤以媽祖廟最多,所以也被奉為專修媽祖廟的匠師。由於日本統治台灣以後,許多原本來自大陸的唐山大木匠師都回去福建或廣東的故鄉,陳應彬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建築特色和風格,加上其長子己堂、次子己元,和幾位有名的徒弟像是廖石成、黃龜理共同構成一派匠師的系統,一般都稱作「彬司派」。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