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頂部

時空旅行社|國家文化記憶庫2.0線上策展平臺

::: 登入
丁醴澄
圖片授權聲明 _CC BY_
展品描述
丁醴澄(1846-1886),彰化鹿港人,字子浚,官章壽泉,丁協源郊商後代。祖籍福建晉江陳埭,為漢語穆斯林後裔。祖父樸實與父克家於道光年間渡臺,克家創立「協源號」,發達後買下五福大街的街屋,曾於大火中冒死救父,1880年(光緒6年)進士蔡德芳為之奏請旌表並建坊,贈名為「誥封奉政大夫孝子 純良公 官名克家」。克家妻為黃巧娘,生有7子,醴澄排行六男。1873年(同治12年)中舉,1880年(光緒6年)殿試,授廣東即用知縣,然因家事所羈未能赴任,後掌教於彰化白沙書院,彰邑士子皆尊他為泰山北斗。1875年(光緒元年)清政府因開山撫番政策的推行,內山開闢日廣,番民交涉事件多,乃奏定將北路理番同知改為中路,並移駐埔里社;1879年(光緒5年)又因鹿港一向為商賈巨鎮且須稽查海口,而彰化縣城不及兼顧鹿港,所以擬將南投縣丞移設鹿港,再將羅漢門巡檢改移南投,他聯名簽稟為地方請命,請照基隆同知之例,將彰化沿海一帶割歸專防,期增加鹿港海防的防禦力,反映地方人民的希望。此外,他亦參與節孝祠的建立,1886年(光緒12年)與吳德功、訓導劉鳳翔採擷節孝婦160名,並經臺灣府程起鶚、陳文騄、彰化縣令李嘉棠命建祠宇,在各方倡捐下於城隍廟之東建築,隔年落成完工。
資料來源
國家文化記憶庫
原始連結
收藏展品